一、统计学科的基本情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科源于1949年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四川统计学校,具有60多年的统计学专业办学历史和科研学术积淀。2001年开始举办统计学本科专业;2004年统计学科成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并依托统计系设立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2005年代管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刊物《统计教育》编辑部,统计学专业硕士点申报成功;2006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在我校建成,《统计学原理》被批准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统计学专业成为校级品牌专业、统计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正式成立经济统计研究所;2010年申报成功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学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又申报成功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统计学科是我校传统特色学科。统计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多名教师担任了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统计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台湾辅仁大学学术导师等学术职务。特聘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强、总经济师姚景源、中国人民大学太阳集团tyc5997原院长金勇进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60多年来,已先后为全国统计系统培养了三万多名优秀的统计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统计系统的骨干力量,被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誉为“统计工作者的摇篮”。
二、近年来服务统计所做的工作
(一)干部培训工作
1. 承担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班”
发挥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干部培训基地优势,积极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合作,连续三年开展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工作。自2011年教育部在我校成立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基地以来,培训基地共举办了17期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班,培训学员共2893人。其中,2011年举办9期,培训学员1379名;2012年举办6期,培训学员1113名;受“4.20”芦山地震影响,2013年只举办2期,培训学员401名。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培训基地教育事业统计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得到了教育部肯定和认可。与此同时,学校安排培训基地晏正春同志外派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锻炼。
2. 开展全国统计系统干部培训,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近年来,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国家统计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师资培训班”、“国家统计局西藏自治区县级统计局长培训班”、“山东调查总队业务骨干培训班”、“内蒙古调查队系统处级干部培训班”、“国家统计局支援新疆项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系统业务骨干培训班” (3期)、“青海省能源企业统计骨干培训班”、“泸州片区统计调查系统业务骨干培训班”、“阿坝州基层统计人员培训班”、“全国统计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16期)、“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信息系统改革培训”(3期)、“四川省统计系统新进人员基础知识培训班”、“云南省曲靖市、县新进统计人员培训班”、“河北省廊坊市统计人员基础知识培训班”、“四川省环保厅网上直报系统培训班”(3期)、“四川省乡镇统计干部培训班”等60余期培训班,为全国统计系统培训了5000余名基层统计干部。其中,“全国统计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项目已形成品牌。
总的来说,培训很好的展现了培训基地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培训工作任务。通过培训,促进了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领导,统计专家与我校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对统计基层工作情况的了解,从而开拓了统计干部培训工作的新思路,创新了培训工作的一些新方法。
(二)科学研究工作
1. 统计学科科研成果丰富,研究特色鲜明
60多年来,统计学科在政府统计方法制度研究、经济统计、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等方面开展了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四年统计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5项、973计划子课题1项,省市区社科基金项目38项,科研总经费695万元,年平均科研经费达17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教材13部。
统计学科充分依托国家统计局行业优势、学校信息学科特色优势,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开展研究,在统计数据收集与遥感技术、统计分析方法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胆尝试,取得了探索性成果;在国民经济核算、四川省旅游、商贸、能源、城镇化建设、教育管理等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方面大力开展了应用性研究。其中,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统计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经穴效应特异性循征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是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作为主研参与单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自然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2. 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重要成果编入国务院《成果要报》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积极开展“灾害统计、灾区重建幸福指数调查、阿坝州“十二五”期间提升区域软实力研究”等课题研究,为灾后重建服务,参与撰写的“地震灾区民生社会问题调查”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以生态与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为重点,支持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查、投入产出调查资料开发为重点,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核算等领域研究,受到社会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好评。
3. 与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合作开展科技统计工作
2012年起,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委托我校承担全省高校的科技统计工作。经过近二年的摸索与努力,参与教师已熟练掌握全省科技统计工作流程,出色完成省教育厅科技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2013年11月4日,四川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研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川教函【2013】744号)。
4. 与地方各级政府合作开展统计研究与调查、咨询服务
发挥统计学科优势,承担了大量社会经济方面的课题及调查、咨询工作。如:“成都市委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测评(114个部门)”、“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调查”、“成都市旅游业对投资、税收、就业拉动作用研究”、“成都市游客满意度调查”、“成都市商贸业能源统计调查”、四川省国土局“四川省国土局办事效率满意度问卷调查”、四川省政府的“区(市)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其中不少统计调查研究在都具有开创性,如:“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调查”、“成都市商贸业能源统计调查”等在全国都属首创。据初步统计,培训基地承担各种地方政府统计调查研究及咨询服务共计90多项,受到了各级政府及领导的好评。
(三)人才培养工作
太阳集团tyc5997作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传统特色教学单位,承担着普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六十余年来,我校毕业生扎根并遍布于全国统计系统,培养了3万余名统计工作者,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各地统计系统的领导及业务骨干。其中,四川省调查总队总队长滕采模、云南省统计局局长姚堂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局长孙法臣、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黄国芹、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朝鲜、眉山市副市长王光彩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近三年来,统计学专业毕业生进入统计系统的占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保险金融行业就业的占三分之一左右,在其他领域和考研的占三分之一。所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干部培训中的社会反映
培训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培训,不仅深入学习掌握了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就当前我国统计改革、如何做好基层统计工作提高了业务能力,开拓了眼界,对今后在统计岗位上做好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畅谈培训收获时,学员们不约而同说,“学习到了更多的统计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和其他统计工作者交流了思想,增进了友谊”、“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友谊、结识了同行、找到了差距、对职业有了新的规划”、“增加了自己的统计知识内涵和相关知识,增强了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到更多统计知识,弥补不足;认识各专业的统计人员,学习到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知识以及教学心理,让我们统计人更好的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丰富了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增强了统计业务能力,丰富了数据处理技术,强化了依法统计意识,拓展了工作思路,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工作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强了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系统了解了各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工作责任,更加深入了解了统计工作的现实意义”。
不少参训学员在培训反馈意见调查表中留言:“培训班的教学服务各方面都比较好,课程安排比较合理,师资力量也很强大,学到了很多东西”、“教学组织的很好,精心设计课程,知识丰富”、“老师讲课内容丰富,有吸引力,抽样调查非常有用”、“老师上课很认真,准备得也很充分,学识也都很丰厚”、“培训班教学服务质量比较高,授课老师为副校长、院长、教授,认真负责,为人师表,理论和教学水平高;课程安排覆盖面广、结构合理,所以培训效果好”、“感谢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本次培训总的来说收益很多”、“教育资源丰富,老师讲课精彩,内容丰富,针对性较强,学员有收获,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的”,这些都是学员们培训收获的真实反映。
不少学员表示,希望能够尽快建立统计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知识培训,进一步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统计工作水平和统计工作质量。参训学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本次培训受益丰富,希望类似培训能长期举办”、“希望增加一些具体的业务培训”、“多开展各种统计培训活动,增强沟通与交流”、“加强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应用方面内容的培训”、“建议加强统计调查实际工作相关的培训”、“在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议适当增加经济学等方面的授课,以提高学员在以后工作中对经济大势的解读和把握”、“多举办类似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以便及时更新统计知识”、“希望多增加一些面向基层统计工作者的培训,多开展一些讲座和工作座谈”。
四、下一步与教育部合作的打算和建议
1. 建立教育统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教育统计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现状,而且还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综合国力,反映出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从整体而言,我国教育统计工作者大多不是统计学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统计专业教育,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统计素养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只有通过经常性的在职培训,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要求,迅速掌握最新统计手段、方法和信息,提高教育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教育统计水平和教育统计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统计公信力。参训学员多有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的要求。
建立教育统计培训的长效机制既是教育统计工作的需要,也是培训基地服务社会的开拓性尝试。教育统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必将促进教育统计培训工作的经常性、及时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2. 开展教育统计科学研究
教育统计作为应用统计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现象的一门应用科学,从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两方面来看,都需要我们的统计工作者随时关注教育发展现状,及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反映教育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教育统计科学研究,为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服务,同时促进统计学科的健康、全面、迅速发展。
3. 吸纳培训基地老师参与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通过近三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培训基地老师进一步了解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统计知识和培训工作方法,使培训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统计培训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热忱希望能与教育部、教育统计系统建立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关系,经常性、深入化地参与到全国教育统计工作中去,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统计改革服务。
4. 建立教育统计研究与培训中心
为落实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合理高效的开展教育统计研究,希望教育部适时在四个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挂牌成立教育统计研究与培训中心,分层次开展教育统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有针对的进行教育统计科学研究,让培训基地充分融入到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中去,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出谋划策。